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4月10日,在69周岁生日这天,作家司马无极新书《一地流沙》在眉山正式发布。《一地流沙》为史诗性长篇小说《一河流沙》下部,反映了抗战结束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穆刀沟流域农民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新作《一地流沙》
司马无极,本名张志斌,亦曾用笔名幽兰、寒柏等。生于河北宁晋,长大于河北无极,一生漂泊,曾从事多种职业,亦做过小报总编和《四川文学》(中旬刊)编辑,现居四川眉山。
从诗歌散文到小说
二十年完成农民史诗巨作
《一河流沙》为张志斌的第一本小说,此前他多是写诗歌和散文,出版有散文集《狼巢之嗥》《只为让来生阅读今生》和诗集《幽兰诗选》《司马十四行诗》《司马词》《司马无极诗词集》及散文诗集《夜之歌》等。从诗人、散文家,到如今的小说作家,张志斌为何会选择长篇小说作为表达方式?

张志斌作分享。
谈及《一河流沙》的创作初衷,张志斌坦言,自己从小生活在河北农村,听父辈们讲的故事长大。“那些故事一直苦苦滞留在心头,沉甸甸的,不写出来,心有不甘。而散文、诗歌都不足以承载,于是我便开始写小说。”表达方式从擅长的诗歌、散文转变为小说,还是长篇小说,这个过程对张志斌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从2001年开始写作到最后2023年正式出版,耗时二十余年!
对于这种情形,张志斌表示是那么自然却又那么无奈。“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摸索入门的练笔过程,也是一个掌握小说语言和写作技巧的熟练过程,更是为实现某种追求而呕心沥血苦苦锤炼的过程。”张志斌在《一地流沙》的后记中谈到了小说创作过程,小说上部初稿半年写出就放下了,然后隔上一两年修改一番,十九年的时间里大概修改了十多稿。其间,2003、2008、2016,三次交与出版社,三次又都要回了,因为忽然想到有什么地方需要再作修改。
“我夫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其实我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张志斌说,这期间至少调整了八九次,每放一段时间,就觉得还可以更好。“其中最大的调整,就是对小说的立意、思想的调整。因此删减了大幅的故事情节,又重新来写。”最终,经历无数次打磨调整后,这本小说于2021年完成,在2023年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用生命写作
真实是作品的底色
《一河流沙》一经面世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的背景置于八年抗战时期的河北农村,描述了南北穆家人从世代仇怨到携手抗敌的精彩故事,谱写了一曲民众自发抗战的浩然长歌。书中大量使用河北地方方言,不加任何修饰,着力打造出逼真的叙事场景;小说描写的一众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特别是主人公“疯子”腊八,其性格特点尤为独特,寄托了作者对时代和人性深入的探索与思考。整部作品有史诗一般的纵深感,令人惊艳。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在《一河流沙》的新书发布会上也表示,小说在40多万字的篇幅里,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国恨家仇,它不拘小节,气象壮烈,体现出了作家强大的写作雄心,必然是作者多年积累酝酿,怀着对故土深深的热爱,情感迸发而出的呕心沥血之作。
对于广泛好评,张志斌表示,感谢大家的鼓励,自己首次写小说肯定有不足之处,但这一定是一部与众不同且真实的作品。的确,真实,是张志斌是写作时一直坚守的。“这部小说里绝大多数故事都是在我和我的父辈身边发生的,我只不过是予以了艺术的还原而已。即使有些情节不那么真善美,我也都保留了下来,因为那都是真实的存在。”

《一河流沙》下部:《一地流沙》
这样的立场也在下部《一地流沙》延续。第一部写完后,张志斌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从2021年开始,便开始了下一部的写作。他日夜颠倒,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下部50多万字的写作。《一地流沙》中,很多故事都是张志斌亲身经历,包括自己家的房子被没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住进牲口房,还有跳进垮塌的枯井救人,沙滩收集“金末”自制“太阳”………
但这本书写完了之后,张志斌便大病了一场,查出了15项疾病,最严重的便是食道癌。幸运的是,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后,张志斌活了下来。
“我确实是将生命融入到了文学当中。”张志斌说,“时间和读者是最好的鉴定师,好与不好由时间和读者评判,但在写这部小说这件事上,我是真诚的,对得起自己的。”
相关文章:
高杨:白纸作画 书写起步区“铁军”传奇04-14
无手女孩演示换卫生巾冲上热搜!当事人最新发文征集卫生巾优化建议04-13
【讲习所·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中西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04-12
朋友深夜点醒“梦中人”,他一早走进派出所:“我想通了!”04-11
F.I.R.换血,2成员全是陌生脸孔!开唱海报曝光,歌迷全傻眼:你们是谁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