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海日报】

李加才让展示团队得意之作《吉祥鹿》。栾雨嘉 摄
4月5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乡村振兴产业园的青海宝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员工们正专注于制作藏式金丝唐卡。
随着镊子一开一合,细若游丝的金丝被精准地贴合在绘制好的轮廓上,勾勒出一条条灵动而耀眼的金色线条。凑近观察,每一段金丝的衔接都自然流畅,精湛的技艺让人由衷叹服。
“胶水用量要恰到好处,多了影响画面整洁,少了金丝粘贴不牢固。”公司总经理李加才让叮嘱员工。
“弯折金丝时动作要轻缓,避免用力过猛。”李加才让悉心向员工讲述着干货,“弯折过程要循序渐进,大力会导致金丝断裂。可以先将金丝的一端固定,然后用镊子轻轻夹住需要弯折的部位,一点点地调整角度,更好地贴合画布中的图案轮廓。”
卓尕措立刻领会:“我一定掌握好方法,严格按照您教的步骤操作。精工细琢,让这作品更出彩!”
李加才让是家族中藏式金丝的第三代传承人。据他介绍,这门手艺是从爷爷辈流传下来的。
爷爷是一位工匠,曾在拉萨的集市上看到琳琅满目的精美器物,受到金属盘子、花瓶上凹凸有致的纹理的启发,老人将不同粗细的金丝镶嵌在藏刀刀柄和马鞍上。
藏刀刀柄上蜿蜒的细密金丝为冷冽的刀身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度;在爷爷生活的年代,马是藏族群众常用的交通工具,镶嵌了金丝的马鞍,更显典雅华贵,仿佛诉说着游牧民族的豪迈与浪漫。

藏式金丝唐卡藏羚羊,展现青海地域特色。栾雨嘉 摄
藏式金丝这一工艺,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器物实现了华丽转身。它不仅美化了器物的外观,更将老人的匠心与艺术追求完美融合,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藏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时光流转,李加才让接过接力棒,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突破了藏刀、马鞍的局限,将这门工艺拓展到金丝唐卡以及手机壳、茶杯垫、项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拓宽了工艺的应用边界,让藏式金丝工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李加才让是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人,那里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我们正在完成的金丝唐卡作品叫《吉祥鹿》,这也是公司的主打产品,在藏族文化里,鹿不仅是瑞兽,更是吉祥、安康的象征。此外,我们还围绕牦牛、藏羚羊、雪豹等高原生灵创作,展现青海独特风貌。”
创作一幅金丝唐卡,一般需要三位创作者协同完成。首先由有深厚功底的唐卡画师画出图案,紧接着,另一位创作者挑选质地柔软的铜丝作“金丝”,小心翼翼地沿着先前绘制的图案轮廓进行粘贴,为画作构建出立体的线条架构。最后,专业画师采用矿物质颜料填充到图案之中。
掐丝是整个制作流程中的关键一环,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创作者要在复杂的线条间灵活操作,使每一根金丝与图案高度契合。
李加才让分享:“创作时,我们会依据线条的粗细需求,挑选不同规格的铜丝。以人物绘制为例,想要精准呈现出眼睛的精致形态,就得使用最细的铜丝。这不仅考验眼力,更需要创作者保持十足的耐心与定力。”
金丝唐卡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上色,同样是对创作者功底的严苛考验。“就拿画面里的白云来说,它绝非单一的白色。为了让画面色彩富有层次感,我们需要将白色、黄色、绿色、咖啡色等多种颜色巧妙混合晕染,这样描绘出的白云,才更贴近真实,富有灵动的质感。”李加才让讲解道。
历经绘制图案、掐丝塑形、上色润色这三道精细工序,一幅金丝唐卡便基本成型。在金丝勾勒下,唐卡主体图案立体感十足,尽显华贵气质。绘制过程中,创作者采用矿物质颜料上色,不仅让画面色彩鲜亮夺目,更赋予唐卡经久不褪的魅力。
目前,公司已为本村20位村民和康羊村8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并且搭建系统的技能培训平台,借助订单式运营模式,助力大家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藏式金丝唐卡艺术凭借独特魅力,开辟经济增收新路径,带动当地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下,这门古老艺术重焕生机,续写藏文化辉煌,勾勒出民族文化繁荣的蓝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04-08
【文化中国行】藏式金丝为唐卡披上“华裳”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