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0:14:00    

沈鑫杰

日前,青海省首个易地搬迁安置区青年公社在海东市乐都区成立。共青团乐都区委紧贴搬迁青年需求,创办集就业培训、创业引导等综合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青年公社及青年夜校,旨在为广大青年提供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服务平台,帮助搬迁群众提升就业技能,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城市生活。青年公社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山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生存与发展。

易地搬迁,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移。从世代居住的深山到陌生的城镇,搬迁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往往面临“双重割裂”:一面是传统农耕技能与城市就业需求的错位,另一面是熟人社会的瓦解与新社交网络的空白。同时技能单一、信息闭塞、心理隔阂等问题交织,一度让部分人萌生“回迁”念头。若无法破解这种“悬浮感”,搬迁政策便可能沦为“半截子工程”。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

政策设计必须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生活肌理。青海的实践表明,唯有以“细水长流”取代“大水漫灌”,才能培育出可持续的生存土壤。芦花乡的周顺莲从山区搬迁后,通过刺绣培训成为青绣车间绣娘,月收入超800元;马厂乡青年李领兄在“红色劳务”模式下,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才是长久之计。可以说,青年公社的成立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扶智又扶志——让青年看见“我能行”的可能。

青年公社只是青海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体系的缩影。青年公社的实践探索更加说明了易地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这个道理。青海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搬迁群众的“扎根”,本质是一场从空间转移到身份重构、从生存保障到价值实现的系统性工程。当七里店社区的土族绣娘与藏族邻居共绣一幅“民族团结”图样,当瞿昙镇的油菜籽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当青年夜校的灯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鲜活图景。

未来,随着更多制度性创新的实施,将推动“扎根”机制走向纵深。唯有让搬迁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易地搬迁才能从“政策答卷”升华为“民心工程”。

编辑:韩丽萍;

相关文章: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司法局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04-08

更好构建易地搬迁群众“扎根”机制04-08

【文化中国行】藏式金丝为唐卡披上“华裳”04-08

缅怀公安英烈 他们用生命践行“永远冲锋在前”誓言04-06

好评中国·漫评丨让实干者轻装再前行04-05

沈阳2名消防员救火牺牲,所属消防站曾在积水中救出被困车辆和群众04-05

百姓“身后事” 服务更有温度 | 福泉大力推进惠民殡葬改革切实为群众减负04-05

让广大青年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浦东启动“攀登讲堂”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