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宏蕾 济宁报道
这里,尼山巍巍擎起文明苍穹,圣土毓秀孕育哲思流转;这里,千年杏坛犹闻弦歌不绝,苍柏碑林暗藏智慧经纬。
4月25日,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济宁尼山启幕,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的嘉宾相聚济宁曲阜。一场现代版“百家争鸣”的盛会,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中,探寻文明共生之道,以创新之力叩响媒体创新文明互鉴之门。

科技打开文旅传播新大门
科技,并非冰冷造物,而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体验。
鲁源村的夜晚宛如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科技与文化交融画卷徐徐展开。天空中,无人机编队组成了震撼的光影矩阵,与古建筑飞檐上的月光相互呼应,交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美妙图景。人形机器人带着满满的科技感向游客挥动手臂。一场精心打造的实景演出,运用前沿科技手段,高度重现了孔子的生活场景,带领观众沉浸式地走进孔子的世界,深度感受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以及万仞宫墙下,古老的儒家文化元素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仿佛从历史长河中“活”了过来。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古今的深度对话,是全球媒体创新大会上不断探索与尝试的生动映照,是对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精彩演绎,也是济宁文化“两创”理念在当下的有力见证,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文明根脉
在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的聚光灯下,济宁正以“进行时”的文明样本,向世界展示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这里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也没有让科技发展迷失方向,而是让二者在碰撞中产生“化学反应”。

漫步大运河畔,千年航道的粼粼波光倒映着智能时代的镜像。新能源船舶穿梭如织,自动化装卸设备与古桥石阶共奏交响;深入煤矿腹地,智能巡检系统与矿工的默契配合,让黑色乌金在科技护航下焕发新生;驻足现代车间,微米级精度的智能产线与3D与柔性制造技术正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未来图景……

站在尼山仰望星空,这场论坛留给世界的思考远比技术展示更深远。当AI开始撰写新闻、元宇宙重构社交,人类文明将如何守护其精神内核?

科技创新的终极意义,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古老智慧在数字土壤中结出新果。

在碰撞中寻找“共生密码”
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时至今日,媒体创新不再是单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更多深层次探讨,需要更密切交流互鉴。
已连续多年举办的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为中外媒体从业者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论坛上,美联社与法新社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探讨,生成式AI带来的虚假信息危机、技术垄断导致的认知鸿沟,恰如联合国副秘书长弗莱明警示的“信任危机”。但危机亦是转机——当欧洲新闻台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中欧非遗》等系列节目覆盖超5亿欧洲电视观众等实践,多元主体的协同正在构建新型传播伦理。

在这里,科技不是消解传统的“利刃”,而是让古老智慧获得当代阐释的“翻译器”。

尼山论“见”是文明之美的相遇,见科技如何让传统焕发新生,见媒体如何串联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图谱。当全球媒体在孔子故里共谋发展,这场盛会本身便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佳诠释——它不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行动的起点。
相关文章:
湖南电气职院携手小米汽车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培育新范式04-25
长城汽车与星星充电达成战略合作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