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一座外观大气、功能先进的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拔地而起。
“我们积极践行‘绿色+智能+低碳’的施工理念,引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革新,仅用20天就建起了这座3层楼。”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冯俊说,在施工过程中,该公司通过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实现了“建造房屋”向“制造房屋”的转变。
该研发楼建筑面积为1867.10平方米,应用框架支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最大跨度达到19.5米。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模式,约300吨重的钢构件100%工厂预制,现场通过高强度螺栓与焊接复合连接,实现了“两天一层”的装配效率。全流程的高效协同,使得建造效率相较于传统工艺提升了30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钢结构建筑具有跨度大、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空间布局灵活、室内面积增加、装配便捷高效、施工污染减少、节能降碳突出、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在很多方面契合“好房子”标准。仅以绿色环保为例,每平方米钢结构建筑比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能耗12%、减少用水量3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减少粉尘排放59%、减少固废51%。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钢结构建筑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机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认为,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一定会成为我国建筑产业链提质升级的新赛道。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建筑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22年钢结构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2023年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1亿吨。虽然我国钢结构建筑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在公共建筑、大跨度空间领域发展较快,但总体占比仍较低,特别是钢结构住宅渗透率偏低,近10年钢结构住宅面积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比重仅为1%左右。
“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必须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融合,聚焦住宅的性能、品质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研发改进、系统性解决。”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常务副会长胡育科说,围绕“好房子”建设目标,把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都发动起来,运用“造汽车”的理念,按照产品化思维、系统化的集成设计,通过材料、工艺和技术创新,尽快解决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不适用、墙板材料不匹配、性价比不高等问题,建造老百姓买得起、住得好的钢结构房子。
近日,在唐山举办的首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创新成果推广交流会传来消息,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促进钢结构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机构也在致力于构建“钢铁—钢结构—建筑—房地产”产业融合生态圈,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力争在钢结构建筑提质增效方面有所突破。
河北是钢铁大省和建筑业大省,钢结构建筑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与政策驱动明显的双重优势。目前,河北省有钢构件生产企业59家,年设计产能370万吨,其中唐山市钢构件产能位居前列。为紧抓机遇,唐山市将绘制钢结构全产业链图谱,分析发展情况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吸引更多钢结构全产业链企业进驻,完善钢结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以中国二十二冶等龙头企业为基础,打造钢结构区域产业品牌。(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相关文章:
钢结构聚力制造好房子04-24
金观平:文旅产业要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04-23
引才功夫“旋风”吹到南京!本周六,佛山携万岗高薪揽才04-22
制造美学的“东莞实验”:东莞制造如何从“功能至上”转向“美质共生”?04-21
开拓农村消费增量空间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