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平全域联动,守护闽江源头生态屏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7:54:00    

春风乍起,闽江源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一幅水美新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南平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创新推出了“巡河交水”机制,实施全域治水,统筹做好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产业发展文章,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如今生态底色愈发鲜明,全市水质全省最优,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Ⅱ类水质比例位居全省第一。日前,福建省2024年度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出炉,南平市河湖长制考核蝉联全省第一,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制度创新把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

近日,延平区河长办联合古田县河长办开展跨市县巡河交水行动,巩固提升闽江流域水安全、水环境。

以“联合巡”深化“联动治”,这是南平市创新开展“巡河交水”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在闽江源头的绿水青山间,一场以“河”为纽带,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卫战持续上演。

2023年4月,南平市围绕“全域实现主要流域水质Ⅱ类水以上”目标,先后开展了富屯溪、建溪流域巡河交水联合行动和麻阳溪流域镇村护河交水联合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随后,南平市总结经验,出台了《南平市河湖长制巡河交水工作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巡河交水”工作机制,实行系统化“巡”、清单化“改”、网格化“治”、多元化“护”、责任化“交”、制度化“督”,开创了福建省内流域共治的先河。

光泽县、邵武市、顺昌县、延平区四县(市、区)总河长联合巡查富屯溪。

“我们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联动治水格局,真正把河湖长制工作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措施落实到‘最后一米’。”南平市水利局局长、市河长办主任黄旭晖表示,“巡河交水”工作机制是以河湖长制为引领,旨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将巡河交水工作延伸至小流域、到乡镇(街道)、村,做到既巡水体、排污口,又巡堤岸、河床、设施设备,不仅实现条条河道有人巡、段段河道有人护,还促进了流域内水环境、水生态的有效治理。

黄旭晖告诉记者,随着“巡河交水”工作机制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周边地市乃至跨省区域也纷纷加入,形成了“共管共治共享”新局面。目前,南平市已与衢州市、黄山市、上饶市签订《四省边际河湖长制协作协议》,构建起跨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式巡河交水体系,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流域共治网络。

南平、衢州、黄山、上饶四省边际河湖长合作联盟签约仪式现场(来源:南平市河长办)

“我们还建立了河湖长巡河交水结果备案制度,并结合南平市探索开展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继责工作,把“河湖水质状况”作为离任交接的重要内容,严格交接双方责任。”黄旭晖说,加强责任考核,主要是为了让各级河长主动担当作为,有效保障河湖治理“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强化督促引导中,2022年、2023年,南平市河湖长制工作持续提升进位,2年时间从全省末位跃升全省首位。

系统治理为河湖治理提供经验做法

从富屯溪到建溪,从干流到支流,南平市以“巡河交水”为支点,撬动全域生态治理,为闽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麻阳溪发源于武夷山麓,是建阳的“母亲河”,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8月,建阳区在“巡河交水”工作机制基础上,创新推出百村巡河交水机制,将沿岸村庄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巡河、水质监测等活动,实现了对麻阳溪及其支流的全面监管。

麻阳溪畔,孕育考亭水美城(来源:南平生态环境)

“在南平像这样‘举一反三’的做法比比皆是。”南平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河长办副主任何宏说,近年来南平市在河湖治理上持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聚焦水生生物保护,打击电鱼行为,建立“函巡交治”机制,推动崇阳溪获批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针对管河护河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对各级河长提出了具体措施、目标和任务,常态化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动态闭环管理等等。

尤值一提的是,南平市还结合“生态体检”,创新提出“生态体检1+N”工作机制,联动16个县级以上水源地、51个主要流域断面、11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自动站、760座水电站、326家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体检”共享平台功能,以提高水生态的监测质量。

邵武大乾水库航拍图。(陈子昕 摄)

“这些创新手段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南平市河湖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何宏说,巡河交水工作已被生态环境部列入2023年生态环境激励表扬城市典型经验做法,并被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刊登宣传。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治水体系

“现在发现问题,通过系统一键上报,部门联动响应效率大幅提升。”邵武市和平镇河道专管员刘小平表示,有了“南平智慧河长系统”,工作起来方便又高效。

刘小平口中所说的系统,正是南平市为破解流域治理信息不对称难题,升级打造的“河长智慧管理系统”。系统内设置了河道巡查、巡查日志、事件管理、个人中心四大板块,不仅能在三维地图上实时记录河长的巡河路线、时间,还能更新各河流动态的各项问题。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实现了‘天上看、空中巡、地上查、水下测、网上管’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何宏介绍,通过科技赋能,他们可以实时更新水质数据。若是发现污染源,还可以对污染源进行动态追踪。

何宏表示,2023年起,南平以河流为“线”,村为“点”,根据上下游关系,建立起“村村交水”断面,并在每个断面设置乡镇水质检测站点,固定每月开展水质“村级自测、县级复测、市级抽测”,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目前,全市已建立“村村交水”断面共计1233个,配置水质检测设备141台。

生态蝶变水清岸绿激活流域价值

“‘巡河交水’不仅是治水,更是守护了我们的生态家底。”黄旭晖说,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水生态”激活了“水经济”,闯出一条以水兴业、以水富民的新兴产业发展新赛道。

黄旭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巡河交水”工作机制的深入开展,南平的河湖面貌发生美丽蝶变,水系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景观提升等治水兴水项目得到很大提升,也涌现出了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水资源开发等“以水兴水”新业态。

据了解,去年,南平市通过多元化招商,签约引进水产业链项目17个,投资额27.25亿元,全市水产业链产值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59.6%。同时,还联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通过卫星遥感、激光雷达、AI大数据建模等不同角度和尺度开展综合监测分析,建立全国首个大江大河碳汇《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标准及方法学,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为国内其他大江大河的碳汇方法学编制提供南平经验。

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当地百姓成为了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不仅享受着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还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现在家门口的溪水越来越清澈了,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我们这儿露营打卡,趁着机会我们也搞起了农家乐。”家住建阳区杜潭村的村民刘阿姨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麻沙杜潭风光(吴大灼 摄)

“我们深知,只有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黄旭晖表示,南平市将继续深化“巡河交水”工作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一泓清水长流不息,让南平的水生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来源:闽北日报

相关文章:

南平全域联动,守护闽江源头生态屏障04-24

【甘快看】甘肃庆阳西峰区:从“植绿”到“护绿”的生态守护04-22

江苏省第三批开放共享清单发布 盐城市23处城市绿地纳入04-19

“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启动04-17

阳宗海“暖阳”志愿服务品牌发布04-16

家门口的“新新”向荣③|“臭水沟”变“小清河” 碧波荡漾里的“百姓好口碑”04-16

打造生态绿城!在鞍外国留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04-16

一图读懂MediaTek 天玑开发者大会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