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襄阳,春意正浓。驱车行驶在襄州区双沟镇的乡间公路上,两侧梅花次第绽放,宛如粉色云霞环绕道路;龙王镇樱花谷里,千亩樱花竞相怒放,游客穿梭其间拍照打卡;朱集镇万亩梨园中,洁白的花海随风摇曳,果农忙着疏花授粉……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不仅串起了襄阳的春日胜景,更铺就了乡村振兴的“黄金通道”。


路景交融,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以前路窄坑多,樱花开了也没人来看。现在路修好了,周末能涌进上千游客!”4月26日上午,龙王镇樱花谷景区负责人指着新拓宽的旅游公路感慨。这条全长12.6公里的道路,将樱花谷、古村落与316国道相连,沿线增设的8处观景平台和红色文化雕塑,让游客既能赏花踏青,又能感受革命老区的精神传承。


在双沟镇,26公里“梅花大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当地生态旅游格局。镇政府依托公路打造“十里梅廊”,引进梅花深加工企业,开发梅花茶、梅花香囊等特色产品,带动周边3个村年均增收超200万元。朱集镇则借力“梨花产业路”,建成冷链物流中心,鲜梨运输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0分钟,去年通过电商外销鲜梨1.2万吨,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人”的实践,在襄阳遍地开花。2024年,全市新建乡村旅游公路320公里,打造“最美农村路”18条,带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5%,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物畅其流,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清晨,黄龙镇冬桃种植大户张大伯将500箱鲜桃搬上冷链货车。“以前走烂路颠坏三成果子,现在直通高速,早上摘的桃中午就能摆上武汉超市!”随着连接福银高速的12.8公里产业路贯通,黄龙冬桃销售半径从300公里扩展到800公里,年产值突破1.5亿元。

在张家集镇,20公里蔬菜运输专线让“菜篮子”变身“钱袋子”。每天清晨,30余辆货车沿着双向车道驶入蔬菜基地,青椒、番茄等时令蔬菜5小时内可抵达郑州、西安等城市。“路修好后,外地客商直接到地头收购,价格比过去高15%!”种植户王大叔算起增收账。而朱集镇辣椒产业更是借助“辣椒专线”实现飞跃——新建的3座产地冷库、5个物流驿站,使辣椒损耗率从20%降至5%,年加工量突破3万吨,成为全国知名剁椒原料供应基地。
全域联动,谱写共富“襄阳答卷”
在宜城市醉美莺河景区,新建的8公里滨水公路让昔日闭塞的山村变身网红打卡地。“周末接待3000多人,农家乐天天爆满!”村民李大姐将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年收入超过10万元。该市通过“美丽路网+全域旅游”,建成乡村旅游路860公里,培育农家乐480家,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南漳县花(庄)朝(阳)线则书写着“红色路”的新篇章。这条串联“奋斗塔”“荆山暴动浮雕”等红色地标的公路,沿途设置6个主题驿站,开发“重走红军路”研学产品,年接待党性教育团队超8万人次,带动沿线6个村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户均增收1.2万元。

数据显示,襄阳通过“农村公路+物流”模式,建成县级物流中心8个、村级服务站1200余个,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18%,2024年农村电商交易额达67亿元,同比增长42%。
创新驱动,铸就发展“硬核引擎”
襄阳“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源于机制创新与系统谋划: 全省首创“PPP+乡村振兴”模式。襄州区投资9.8亿元,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完成16条263公里道路改扩建,配套建设44座桥梁、860道涵洞,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

实施“路长制+智慧管养”。宜城市投入1200万元建立农村公路智能管理平台,2800公里道路纳入“一码监管”,病害处置效率提升60%;南漳县创新“路长+林长+河长”三长联动机制,实现公路养护与生态保护双赢。
深化“交通+”融合发展。全市打造“交通+产业”示范带23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15个;建设“交通+文旅”精品线路11条,30个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截至2024年底,襄阳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71.5%,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公路网络的完善,使城乡要素流动效率提升40%,带动45万农民人均年增收3200元。
“我们正从‘四好农村路’向‘四优农村路’升级。”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将投资20亿元,新改建道路1300公里,创建80公里“共同缔造示范路”,推动农村公路与5G、新能源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
【甘快看·强信心 看发展·一线调研】张掖:培育新动能 塑造新优势04-27
路通百业兴 道美万家富 ——襄阳“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04-27
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到安康开展专题调研04-27
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活动南京站举行 3.6万个岗位招才引智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