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苏多地特色书场焕新“破圈”,背后有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1:00    

春光明媚,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省各地迎来出游高峰,各项“旅行+新体验”快速崛起。其中,一批特色书场迎来大批市民游客。

何为书场?醒木惊堂,说书人三两句道尽春秋兴替;弦索叮咚,弹词家一曲终了余韵绕梁。书场,作为曲艺文化空间,专事表演说书、弹词、相声等民间艺术,始于宋元的勾栏瓦舍,盛于近代的街巷码头。作为富庶繁华的经济文化重镇,历史上的江苏诞生了丰富的曲艺种类,有不少人气旺盛的“书码头”。

琵琶语评弹馆,吴亮莹和刘国华正在演出。 阿雯 摄 在快节奏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走进书场听书听曲?那些成为年轻人打卡晒圈新地标的书场到底有何特色?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流量密码?最近,记者走进省内多家书场一探究竟。

特色书场的流量密码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漫步苏州市平江路,吴语版《声声慢》的旋律悠扬飘荡,令人心醉神迷。

记者沿着平江路从南往北,沿途不时看到听书听曲的茶楼、剧场:翰尔园、闲雅苑、遇见平江路、琵琶语……一家家特色书场散布阡陌街巷。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书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

翰尔园评弹剧场,坐落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55号,由百年老宅改造而成,是热播电视剧《都挺好》的拍摄地。

一对年轻情侣步入翰尔园,举起手机展示平台上的订座信息。他们订的是140元左右的双人座套餐,包括40分钟的评弹演出,可听6首曲目,如《声声慢》《秦淮景·探清水河》《白蛇传·赏中秋》等。“喜欢评弹软糯的唱腔,就想来现场听听。”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薛梓欣告诉记者,自己对传统非遗情有独钟,还做过相关调研项目。

翰尔园评弹剧场负责人罗娟介绍,该剧场既有散座也有包厢,目前有8位专业评弹演员在此献艺,其中有资深演员,也有来自苏州评弹学校的00后新生代青年演员。节假日期间,剧场基本爆满,尤其是年轻观众数量在不断增加。

翰尔园吸引年轻人“走进来”的秘诀是什么?首先是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让很多观众冲着这个影视IP前来打卡,为此翰尔园还专门推出一系列“都挺好”主题的文创产品。

此外,罗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翰尔园的外景照片——一扇苏式花窗镶嵌在白墙黛瓦的民居上,透过这扇小窗,可以看到屋内的评弹表演。这个“小窗口”看似不起眼,但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特别出圈,成为另一流量密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位于狮林寺巷的琵琶语评弹馆内,两位年轻评弹演员正倾情演绎曲目《春江花月夜》。女子轻抚琵琶,男子手持三弦,引领观众沉浸在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浪漫之中。

“我们看了短视频中吴亮莹老师演唱的《声声慢》后慕名而来,但来了才发现,好听的远不止这一首。”来自南京的00后沈晨一脸欣喜地说,“虽然今天没听到吴老师演唱,但其他评弹演员的表演同样精彩,真是不虚此行!”

吴亮莹是琵琶语评弹馆创始人,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技艺成为“活招牌”。她不仅是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秦淮景》的原唱者,更是将流行歌曲《声声慢》用吴侬软语唱红全网。在吴亮莹看来,尽管《声声慢》并非传统评弹,但她在演唱中融入了评弹的技巧和唱法。“《声声慢》吸引了众多年轻听众走进我的剧场,他们在这里可以听到真正的苏州评弹,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原来的老馆只能容纳五六十人,演出最火爆时,外面排队的队伍长达500多米,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因此,“琵琶语”搬到平江路北侧的金谷里艺术馆二楼,能容纳200多人。吴亮莹的搭档刘国华,从事评弹演艺已有40多年,他告诉记者,目前每天六七场演出经常爆满,其中八九成观众都是年轻人。

文旅融合的“创新接口”

书场的转型,折射出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耦合。如何让这些文化空间超越传统演艺场所的范畴,成为激活城市文脉、撬动消费升级的“创新接口”?

历史上,扬州是曲艺重镇,出了王少堂等评话大师。而以“少堂”为名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少堂书场,无疑带有风向标意义。

3月16日,位于扬州戏曲园的少堂书场热闹非凡,迎来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挪威维克中学的师生。面对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扬州清曲、评话、木偶表演,他们欣赏得津津有味,纷纷点赞。

“去年,扬州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其中,大量年轻游客愿意为非遗买单。大家带着好奇,想看看扬州曲艺到底是什么。”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马伟表示,少堂书场紧扣文旅融合和惠民演出,全年推出300余场演出,其中超100场为公益惠民场次,覆盖市民、游客及国际研学团体。“我们与旅行社、新媒体平台等合作,推出定制化文旅产品。例如,针对暑期研学热,书场推出‘非遗体验套餐’;旅游旺季则创新打造‘曲艺+烟火气’主题演出,让游客感受扬州的城市温度。”

如何让传统曲艺打动年轻观众?少堂书场给出了答案:打破传统的表演边界,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以书场创新节目《乖乖隆的冬》为例,观众可现场体验敲一敲扬州清曲的瓦碟,试一试扬州木偶。“观众带走的不只是非遗知识,更是一段与传统文化‘共情’的回忆。”马伟说。

玉山书场 位于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玉山楼小剧场,正以“茶剧融合”的模式,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书写着“小而美”的故事。这个仅25座的中式茶坊剧场,自2024年国庆假期推出玉山书场以来,用各类演出打开文化体验新场景,吸引了各地游客闻讯而来。

初入玉山楼,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中式茶坊布局,舞台与观众席相隔不足一米,观众可一边品啜镇江名茶和特色糕点,一边沉浸式欣赏演出。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近在咫尺,互动性极强的观演体验让观众直呼“仿佛穿越到故事里”。经过多场打磨,“玉山书场”晋升为文化地标,春节期间即使加座,仍一票难求。

在古色古香的玉山楼里,工作人员正穿梭于观众席间添茶倒水。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公益场次不收门票,观众可自费点茶,即便不消费也会奉上免费白开水。这种“文化润心细无声”的运营理念,旨在让更多人接受艺术熏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除常态化演出外,玉山楼还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深挖镇江本土文化特色,围绕诞生在镇江的三国故事、爱情传说和诗词名篇,利用弹奏、戏曲、语言类等艺术形式将其精创成剧。开业至今,剧场已为企事业单位、游客团体定制数十场个性化演出。

不久前,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也新添一座水墨同里剧场。评弹剧场负责人张建国介绍,水墨同里剧场于3月8日进行首场评弹表演,剧场试运行至今一个月以来,入场观众越来越多,“到同里听评弹”已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游项目。既拓宽了同里古镇文旅业态,也为千年水乡再添一张文化新名片。

流量时代的“破”与“立”

沉浸式体验、年轻化表达、与文旅融合,不仅使传统曲艺“活”了下来,书场这一文化空间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老书场”焕新重生、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多重挑战。流量时代,不少书场积极探寻创新之道。

在扬州东关街青砖黛瓦的巷弄深处,古色古香的芍药园子书场,是许多游客在社交平台上搜到的热门打卡点。

2020年,芍药园子的第一家店在东关街成立,又相继在皮市街、仁丰里开了分店。主理人郭程告诉记者,一批曲艺爱好者们共同成立这家曲艺场所,想让更多外地游客体验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流”,对于一家民营书场来说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出新招。“扬州旅游的淡旺季之分比较明显。旺季时,面向游客推出各类演出,淡季时则有面向本地市民的研学项目。同时,我们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上加大曝光度,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郭程说。

“一杯绿杨春,是从前听书观众的‘标配’。现在我们推出更多选择,观众可以端着奶茶听曲艺。”郭程希望大家来体验这座城市的慢节奏和闲暇舒适。“我们小时候听的长篇书目,动辄两个小时起步。如今我们的节目包含扬州清曲、小调、评话、古琴等形式,一小时的时长,游客可以把扬州曲艺的精华一网打尽。”

镇江的玉山楼运营团队也在调整策略:一方面保留核心玉山书场,另一方面开发轻量化产品。例如预推出“文艺下午茶”午间场次。而面对年轻人更青睐奶茶、咖啡等现代饮品的消费习惯,运营团队也将与本土烘焙品牌联名,推出“饮品自由选”弹性套餐。剧场负责人坦言,“我们要探索更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运营模式。”

在传统书场向现代文化空间的创新蝶变过程中,也会引来一些声音:传统曲艺的味道是否变了?在开门拥抱流量和守住文化之魂的平衡中,应该怎么做?

“虽然很多人说吴语版《声声慢》不是苏州评弹,我倒觉得,要感谢《声声慢》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了解苏州评弹的多样化和弹词流派的丰富性。”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池良投身评弹艺术超过四十载,他观察认为,“如今,评弹不仅在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这些传统街区的书场和茶楼中上演,也可以在李公堤、圆融、科文中心等现代街区听到。”

“培养年轻观众的同时,也要培育好新生代演员。”王池良认为,一方面,评弹演员要把基本功练扎实,精准掌握“说噱弹唱演”技巧;另一方面,要创新评弹内容,将社会热点、现代元素融入表演,以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产生共鸣。

“尽管创新不断,我们对传统的坚守从未动摇。”马伟表示,长篇书目是扬州评话的“根”,曲艺研究所的青年演员经常赴各基层书场演出《武松》等经典长篇,“我们会通过直播监督演出质量,艺术的传承容不得半点敷衍。”

在人才培养上,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推行“以演代训”模式,让年轻演员直面观众。马伟介绍,今年5月下旬,少堂书场还将推出“薪火相传惠民演出系列活动”,届时将邀请多年未登台表演长篇书目的杨明坤、沈志凤、姜庆玲、包伟等艺术家,每位携手一名00后青年演员,表演长篇传统经典书目。“活动预计将持续两到三个月,一方面听众可以欣赏老艺术家的舞台风采,另一方面对于青年演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学习机会。”

生生不息,曲艺的传承,就这样在一座座遍布城乡的书场剧场间流转。

常熟市辛庄镇合泰村素有“江南第一评弹村”之称。在这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七八岁孩童,听、学、唱评弹,乐此不疲。上午9时多,一段段悠扬婉转的评弹曲调从合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书场内传出。走进屋内,20多名孩子正跟着青年评弹演员陈馨怡学唱《枫桥夜泊》。“评弹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把这颗种子埋在他们心间。”辛庄镇合泰村党委副书记李明霞说,合泰村与常熟市文化艺术中心结对,邀请本土专业演员回到家乡授课,引导孩子们感知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张珺 高利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江苏多地特色书场焕新“破圈”,背后有着怎样的流量密码?04-08

剧评|《乌云之上》:展现女性的硬核力量04-06

53岁“最帅康熙”考公上岸?本人回应:我不是公务员,没有北大硕士学位04-04

17年的友情太好磕!《快乐再出发·山海季》温暖收官04-02

浙江省磐安县发布霜冻蓝色预警04-01

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将开启,21部影片迎全国首映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