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生成功的人,也有很多失败觉得落魄者的人,但更多的是行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那坎坎坷坷平凡的人。
你此时成功风光了,也不要骄傲,甚至自觉高人一等,瞧不起那些平凡的人。
你此时失败落魄了,也不要气馁,更不要感觉低人一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不可预测,可能现阶段成功的是他,可能下一刻成功的就是其他人。
那些有能力可暂时落魄的人,更是如此。
正因如此,我一直对晚唐杜荀鹤写的一首《小松》诗非常有印象。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充满了无限的人生哲理,读懂了让我们受益终身。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在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长得非常微小,以至于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从不低头服输,一个劲地向上笔直生长。现在它的个头已经超过了蓬蒿的高度了。
前两句描写松树的生长艰苦环境,以及其成长的习性。
“刺头”的“刺”,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的同时,也准确地表达出它那坚强不屈的性格、锐不可当的精神。
正是有这种精神和性格,所以才会“出蓬蒿”,这是必然的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征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人不知道它其实是凌云木,直到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才开始夸奖他的高大,承认它的伟岸。
后两句诗人连用两个“凌云”,后一个自然是指大松。大松已然“凌云”,这个时候再来称赞它高大,其实也毫无意义。
只有在“凌云”木尚小之时,加以爱护和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这便是杜荀鹤写这首诗的渴望与表达。
他写松,写小松,其实都是在写自己,他生于寒门,以小松没于荒草自比,可谓恰如其分。
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
关于他的出身,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据说会昌末年杜牧调任池州刺史时,他的妾已怀孕,后出嫁给长林县乡正杜筠,生下了杜荀鹤。
但不管是不是杜牧的私生子,杜荀鹤的一生,都过得比较坎坷。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向五代的过渡期,盛唐有多么灿烂,晚唐的政治就有多么的黑暗,出生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自然相当悲惨。
少有才名的杜荀鹤腹有壮志,为了实现梦想,在九华山、庐山等地勤学苦读,长达十年左右。学成之后踌躇满志地参加科举,期望一举成名天下知。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晚唐时代的腐败早已渗透到科场,选拔人才的科举早已演变为公然贿赂,你上面有人,自然可以及第。
无人赏识,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杜荀鹤,在科举的路上,虽常有拜谒高官,但仍是被人看不起,导致屡屡落第。
考了几次,又赶上了黄巢起义,不得已他只能从长安回到老家,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世道不公,心中自然不平,于是在这样遭遇之下写了这首《小松》,借物言志,表达他迟早会出人头地,让人刮目先看的自信。
而松虽小,但仍高洁,雄健,迟早有顶天立地的时候,这也是要对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所说的话。
杜荀鹤始终没有放弃入仕的念头。当时藩镇割据,晚唐的诗人文士想求闻达,还可以到各个藩镇中寻求机会。
黄巢之乱结束后,杜荀鹤跑到大梁,冒着生命危险,干谒权势熏天的梁王朱温。这次总算时来运转了,受到了梁王的器重。梁王因此派人把杜荀鹤的名字报给主管科举的礼部。
有了朱温的推荐,杜荀鹤果然于大顺二年(891)以第八名的位次进士及第,当时杜荀鹤已经46岁了。
可惜他被朱温推荐到朝中做了翰林学士,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虽说杜荀鹤被人调侃为“五日翰林”,但这也是他苦读几十年换来的收获,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回过头再看这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咏物诗,真是充满了人生哲理,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在激励着我们奋进。
如果你此时人生落魄,身处低谷,更要积极乐观,因为这并不是失败,只要相信自己,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山有谷峰,人有起落,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永远不要小瞧自己,也不要小看别人。
-END-
相关文章:
带“月”诗词哪句惊艳到你了11-15
顶级清醒,句句杀疯的人间清醒文案11-15
句句走心,爱情语录「记得点赞收藏」11-15
很走心的句子,值得一读再读…11-15
一起来读读名著的开篇诗词吧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