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来了。中秋节始于唐朝,盛于宋朝,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寓意吉祥团圆。每逢佳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大家携手走出家门,赏月、看花灯,一片繁华祥和之景。
时至今日,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日益淡漠,很多地区只剩下吃月饼。文人的凭栏论诗少了,端着手机打游戏的孩子多了;陪父母的时间短了,等在领导家门外的车队长了;电视上的节目丰富了,街道上赏月的人群却鲜有踪迹。新时代,中秋节既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中秋节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人以祭月、观潮、看花灯、猜灯谜、作诗
等方式庆祝中秋,表达美好祝愿。新时代,既要继承传统,鼓励文人吟诗作对、畅谈古今,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赋予节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诸如,在节日期间,可以组织一些接地气的主题活动,让百姓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让百姓们更加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演化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真切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中秋节,团圆的日子。过中秋,始终要把“孝道”放在心中。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人们因此又多了一个回家探亲访友的时间。但走亲访友不是“走关系”,趁机巴结领导。中秋团圆更不仅仅是和领导、同事、朋友们的团圆,而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这才是中秋节的核心价值。人月两团圆,切莫等到“无人共白光、把盏独北望”之时再追悔莫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情。”中秋节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中秋节从小处说是家庭的团圆,从大处说是却是民族的团圆。虽然不同民族在中秋节的习俗各有千秋,但最终都被“回家团圆”这一主题所聚拢。中秋之夜,家家户户走出房门,赏月猜谜,这是人与人的团圆,也是家与家的团圆。节日的“仪式感”,不仅增加了人际沟通的粘性,也提升了节日里人们的幸福感,更使民众获得了文化的浸润,嵌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感。
当然,重视中秋佳节,切莫落入大操大办的俗套,那样既失去了中秋的雅致,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不若一家人围坐一圈,共话佳节故事,吃一顿朴朴素素的平常饭,过一个幸福团圆、欢乐祥和的中秋节,让中秋回归本源,让中华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蒲公英的最佳吃法分享,加上2个技巧,好吃不苦还降火01-23
5分钟就能做好的花生糕,简单又好吃01-23
粽子的简介 :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01-23
豆腐干炒芹菜怎么炒好吃? 饭店都喜欢的做法,清脆爽口又入味01-23
税后利息等于什么(六年级 必背知识)01-22